百想藝術大賞獲獎名單

探索

當前位置-->首頁--> 探索

百想藝術大賞獲獎名單

發布時間:2023-10-13 14:36

(圖片來源:東方IC)

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 今天是臺海觀瀾2023年9月19日,距離2024年臺灣大選(2024年1月13日)還有115天。臺海觀瀾

百想藝術大賞獲獎名單

投書美國媒體,臺海觀瀾百想藝術大賞獲獎名單表明對于臺美關系和兩岸關系的臺海觀瀾立場和態度,似乎是臺海觀瀾每一個臺灣大選參選人必須交出的答卷。

百想藝術大賞獲獎名單

9月18日,臺海觀瀾正在美國訪問的臺海觀瀾2024臺灣大選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投書美國《外交事務》雜志,亮出了一個3D策略,臺海觀瀾即:Deterrence(嚇阻)、臺海觀瀾Dialogue(對話)、臺海觀瀾De-escalation(緩解)。臺海觀瀾侯友宜表示,臺海觀瀾如果他當選臺灣領導人,臺海觀瀾百想藝術大賞獲獎名單將成立一個“全民防衛動員委員會”,臺海觀瀾由“行政院副院長”擔任委員會主席,臺海觀瀾用以加強臺灣的防衛能力。

百想藝術大賞獲獎名單

與侯友宜類似的是,7月5日,2024臺灣大選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投書美國《華爾街日報》,亮出了一個保衛和平4支柱(four-pillared plan for peace)策略,其中第一條策略即為提升臺灣的嚇阻力。賴清德表示,如果他當選臺灣領導人,將加強臺灣的非對稱戰力,提高大陸攻臺的成本。

不約而同地,賴清德和侯友宜在給美國人的答卷的第一行,寫下了同樣的內容。

這樣的內容,一言以蔽之:以武拒統。

問題是,他們在美國人面前高高舉起的以武拒統的牌子,是否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呢?

這個問題值得深入辨析。

首先,臺美的軍事合作,站在臺灣政客的角度,和站在美國的角度,是不一樣的。臺灣的政客們希望的,是以武拒統。美國的大戰略,是以臺制華。遏制中國的崛起,維持自己的老大地位,這是美國的戰略。在這個戰略框架中,臺灣既可以被利用,也可以被拋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戰略,美國學界才有“棄臺論”出現。還有,在這個戰略框架中,臺美軍事合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內容,并不是全部。

其次,高調的以武拒統,是在玩火。臺灣政客高高舉起以武拒統的牌子,美國方面則一再宣稱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這是雙方在輿論上互相投其所好、提高聲量。而在以武拒統策略的實施過程中,美國軍方、美國軍工復合體與臺灣有深度的利益綁定。這種又做又說、大聲喧嘩,帶來的結果,就是大陸的民意越來越煩躁。而臺美之間高調的軍事合作,與全球絕大多數國家承認、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撞。這種合作,等于是公開玩火。如果火越來越大,最終不可收拾,這是否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呢?

再次,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存在戰略轉向的可能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加強臺灣的防衛能力,還是美國親自下場,用武力的方式、硬碰硬的方式阻擋中國的統一,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能。這是個大趨勢。美國的精英階層、美國的戰略學界,會有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因此,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存在戰略轉向的可能性。這種戰略轉向的大概方向,就是從默許、鼓勵臺灣以武拒統,轉變為操縱臺灣以和拒統。

這是符合美國以臺制華戰略的。

7月18日,郭臺銘投書《華盛頓郵報》,一方面批評民進黨以及賴清德升高兩岸緊張局勢,一方面表示臺灣要在“一中各表”的框架下與大陸合作、談判。

有一個細節值得一提。

今天(9月19日)的臺灣《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避戰成為2024大選關鍵詞”。文章提到訪美的侯友宜在僑宴上演講的情形,“當侯友宜在臺上侃侃而談美臺軍事合作或是強化防衛時,臺下反應零零落落;當侯一提到‘避戰’是重中之重,臺下反應突然沸騰起來。”

這個細節說明什么?

這說明,以武拒統只是符合臺灣少數政客的利益,并不符合臺灣絕大多民眾的利益,連僑居海外的臺灣人也不認同。

在給美國的答卷上,第一行就寫下“以武拒統”,侯、賴的初衷應該是為了得到美國方面的肯定,希望得一個高分。

這未必符合美國的長期戰略利益。

責編:張旭 審核:宋龍華 訪問量:967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自_一级特黄大片在线播放_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_亚洲成色在线无码